AI Agent: A New Kind of Productivity

“随着ChatGPT的出现,人工智能技术开始走向通用化,这是一种明显的趋势。从我们的角度来看,AI Agent(人工智能体)正是这种新质生产力的体现。”

6月12日—13日,《商学院》创刊20周年之际,《中国经营报》、《商学院》和中经传媒智库联合主办了“中国商业20年跃迁与创变 引领新商业文明”论坛,作为2024中国企业竞争力年会系列论坛之一。在论坛上,澜码科技创始人兼CEO周健发表了上述观点。

周健从多个角度解读了当下人工智能的发展环境和趋势,以及人工智能时代技术如何赋能企业转型。

近年来,大模型层出不穷,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已进入新的阶段。以大模型开辟新赛道已成为新的机遇。周健认为,大模型改变的是人机交互的模式。随着大模型能力的不断增强,AI Agent可能从人机协同发展到人机融合,最终实现人机共生。目前,我们可能正处于突破和快速爬坡的阶段。

探寻AI新质生产力

回顾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程,它并非凭空出现。周健表示,这得益于自2015年开始的大数据、云计算和AlphaGo等带来的AI1.0时代的大变革。随着ChatGPT的出现,人工智能技术开始走向通用化,这是一个明显的趋势。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传统的软件范式更多的是信息记录或数据系统,而大模型则是一种知识系统,它使软件能够像人一样思考和学习。这是一次巨大的改变,也是一场新的工业革命。

什么是AI Agent?周健认为,今天的AI Agent是一种新质生产力。“大模型更多的是一种基础能力,为了能够像专家一样完成任务,我们还需要AI Agent拥有领域模型。目前,我们可以看到大模型在成本方面存在很多问题,但我们可以通过工程化的方式降低成本,提高准确率。总而言之,今天的AI Agent是一种新质生产力,它由专家知识、模型、数据和算力四种生产要素构成。”

随着ChatGPT的走红,大模型技术被各行各业视为数字化转型的关键力量。周健指出,数字化的变革已经从IT化、大数据化发展到大模型化,我们可以期待企业的大脑由AI扮演。如今,像滴滴、美团等企业已经开始采用AI大脑来分配任务给司机和快递员,只是过去构建这种AI大脑的成本极其昂贵。但随着成本不断下降,我们完全有可能以低成本、高ROI的方式实现这样的企业AI智慧中枢,届时,整个企业的业务模式和组织结构都将发生巨大的变化。

“目前,我们企业中大量的是人力资源,人与人工智能体的比例可能是100:1甚至1000:1。未来,这种比例可能会逆转,变成1:10、1:100甚至1:100万,这就是所谓的超级个体,这将是一个巨大的变化。” 周健说道。

从目前来看,大模型距离应用落地还有一段距离。专家知识是大模型落地的前提条件。“专家知识决定了AI Agent的天花板。”周健强调,专家知识越高级,个性化越强,越不可能普遍适用,不可能适用于所有场景。实际上,对于相同的数据、模型和算力而言,专家知识决定了业务价值的上限。

因此,想要开发AI Agent,需要专家知识的赋能。AI Agent在帮助各企业一线业务人员提升工作效率的同时,也能基于业务流程积累专家知识数据。最终,AI将具备社会智力(指个体了解他人并与他人相处的能力),对企业有更深入的理解,形成自己的大行动模型(Large Action Model)。

赋能企业转型

企业如何进行生成式AI转型?对于这个问题,周健表示,一些大型企业正在不断投入这方面,比如先拿出1%的预算购买算力,为转型做好准备。我们可以让所有员工参与培训,让他们能够使用GitHub Copilot(一款AI编程工具),所有工程师都能使用大模型生成代码,所有文员都能使用WPS AI生成各种文档模板,这样就能大幅提升工作效率和生产效率。

接下来需要进行私有化部署,通过人工智能整理企业内部知识。周健说:“我们可以先让AI索引企业内部文档,建立企业知识中心,让员工能够快速检索到所需的SOP、产品手册、报价信息、历史会议纪要等。”

第三个阶段是确定大模型最适合的客户场景。周健认为,实际上,我们可以通过AI Agent将专家时间融入现有流程,使原来无法完成的任务变得可行。以保险公司的应用为例,比如保险公司让消费者直接在网络上传体检报告,它可以让他们利用保险经纪人打电话去推荐保险产品。但是,保险经纪人可能对健康常识了解不够。我们可以通过人工智能将专家整理的知识个性化地针对体检报告推荐保险产品,并生成营销术语,大大提高保险产品的销售转化率。

为什么传统的企业在过去无法做到这一点?周健认为,很多信息传递速度不够快。因此,我们必须建立中层管理干部。但是,现在有了AI Agent,它能够理解、传递和总结这些信息,从而改变整个组织结构和业务方式。

展望未来,周健认为,大模型的能力会越来越强大,AI Agent可能会从人机协同发展到人机融合,最终实现人机共生。这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任何技术都有其天花板效应,目前我们可能正处于突破和快速爬坡的阶段。根据我现有的知识,我们期待这一轮技术突破达到顶峰时,能够出现一些人机共生形态。当然,并非所有流程都能变成产业大脑,但我们可以看到这种可能性。

“因此,我们认为,AI实际上会分成三个阶段。当前阶段,我们不断利用大模型能力为基础,在各个岗位中挑选一些可能引入AI的岗位,让它们增强自动化,提升每个岗位的能力。下一个阶段,随着AI拥有更多情绪,具备与人互动的能力,我们期待AI能够成为流程负责人,整个组织变成一个机人协作的组织。3-5年后,澜码科技有一个愿景,那就是每个人都能设计自己的智能体。”周健表示。

但周健也强调,AGI(人工通用智能)是美好的,但最终需要控制其质量。随着AGI的出现,企业内部流程可能会发生快速变革。当这种情况发生时,如何控制质量,如何确保人工智能与人之间的合作不会给企业的业务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这是需要讨论和解决的问题。在生产力爆发的时候,需要给它加上一个刹车,确保它最终不会影响整个社会。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可联系本站进行审核删除。
    (0)
    AI快讯网编辑-青青AI快讯网编辑-青青
    上一篇 2024年 6月 24日 上午11:54
    下一篇 2024年 6月 24日 下午12:20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欢迎来到AI快讯网,开启AI资讯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