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包含混合现实MR)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应用潜力巨大,近年来发展迅速。2024年,VR/AR医疗赛道在监管审批和应用场景拓展上均取得了显著突破,展现出蓬勃的市场活力。
VR技术通过头戴设备创造沉浸式虚拟环境,而AR技术则在真实世界叠加虚拟信息。两者都能提供高度沉浸式的体验,并根据临床需求定制化方案,因此在疾病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医学教育和创新研发等环节具有显著优势。
对比中美两国,美国FDA在VR/AR医疗器械审批方面起步较早,截至2024年6月已批准69款相关器械,主要集中于医学影像(41%)和骨科(36%)。中国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正在加快。2020年前,获批产品数量有限;2023年开始审批速度显著提升,2024年获批数量达14款,累计达到32款,体现出监管环境的积极变化和技术进步。
国内获批的VR/AR医疗器械主要应用于认知障碍(12款)和眼科(8款)领域,此外还包括影像处理、睡眠障碍、精神障碍、物理康复、儿童ADHD和骨科等。值得关注的是,2024年国内首次批准了三类证和创新医疗器械,例如霖晏医疗的AR脊柱外科手术导航系统“Holonavi S”,标志着国内VR/AR医疗技术迈入新的发展阶段。
在具体应用方面,VR技术在营造沉浸式和可控的治疗环境中优势明显,例如凡聚科技的儿童ADHD虚拟现实康复训练软件,就将VR与神经科学相结合,为患儿提供沉浸式治疗体验。此外,VR/AR技术在眼科治疗中也取得突破,例如用于视功能训练的VR医疗器械已在弱视和斜视康复中展现出良好效果;利用AR自由曲面技术模拟远望的远望屏,则可有效帮助延缓近视发展。
尽管发展迅速,但中国VR/AR医疗产业仍面临挑战。首先,市场教育有待加强,公众对VR/AR技术的认知度和接受度仍需提高;其次,缺乏统一的评价标准导致地方审批差异;最后,支付机制的完善也是制约VR/AR医疗技术落地和应用的关键因素。
然而,业内人士对未来充满信心。霖晏医疗创始人刘洋认为,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发展,VR/AR将成为重要技术,需要持续投入研发,拓展更多应用场景。近年来,VR/AR相关的临床试验数量也在大幅增加,这些探索将为未来技术落地提供更多数据支持,驱动VR/AR医疗产业持续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