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正全力推进其“AI to C”战略,而夸克,作为这一战略中的关键一环,正面临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复杂局面。自DeepSeek引发国内AI热潮以来,夸克团队便马不停蹄地进行产品迭代,力求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占据优势地位。值得注意的是,夸克并非简单地跟风,而是在深入理解自身优势的基础上,探索差异化的发展路径。
夸克团队深知,当前的“AI to C”赛道远未尘埃落定,市场风云变幻,新的趋势和竞争者随时可能涌现。因此,他们始终保持着高度的警惕性和灵活性,并根据市场变化不断调整策略。然而,随着C端用户争夺战的日益白热化,夸克所面临的竞争压力也日益增加。这种压力不仅来自新兴AI公司,也来自传统互联网巨头的加入,使得市场竞争更加复杂和多元化。
正如AI行业观察家杜昭所指出的,夸克与豆包在生态位上存在直接竞争关系。2024年,豆包凭借其背后的资源优势,对夸克发起了强有力的挑战。而DeepSeek等新入局者的涌现,更进一步加剧了浏览器市场乃至整个“AI to C”领域的竞争。这种竞争格局正在倒逼夸克加速进化,寻求新的增长点。
面对来自市场和技术的双重压力,夸克正在积极探索新的发展方向。据了解,夸克计划在2025年重点发力多模态、AI Agent等前沿技术领域,并已开始大规模招聘相关人才。然而,与DeepSeek等公司专注于开源模型技术不同,夸克更倾向于专注于自身特色和优势,进行差异化发展。这种战略选择或许更能保证其在特定领域内的竞争力。
夸克自2023年11月推出自研大模型以来,便积极投身于C端用户的AI大战。与ChatGPT、DeepSeek、豆包、Kimi等产品相比,夸克在产品形态和底层逻辑上都展现出明显的差异化特征。例如,夸克并未将所有功能入口集中于单一的搜索/对话框,而是保留了文档、网盘、扫描等多种工具入口,从而满足用户多样化的使用需求。此外,夸克的商业化模式也与传统大模型公司存在显著差异,更注重与现有业务的融合和变现。
随着阿里巴巴集团将“AI to C”战略提升到战略高度,夸克在整个集团的战略地位也发生了显著变化。面对增长瓶颈,阿里迫切需要挖掘新的增长点,而C端市场正是AI技术实现规模化增长的关键领域。夸克在2024年的亮眼表现,无疑让阿里高层看到了在AI C端市场取得成功的希望。数据显示,夸克在年度下载量、年度月活等关键指标上均创下历史新高,成为疫情以来阿里旗下C端产品中用户增幅最快的产品之一,这证明了其拥有的巨大潜力和发展前景。
为了更好地推进“AI to C”战略,阿里决策层已任命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吴嘉为该业务的负责人,并寄希望于在2025年在“大模型及应用(软)、智能硬件(硬)”两个关键维度上取得实质性进展。吴嘉是阿里内部为数不多的拥有成功打造大型C端产品经验的年轻高管,他带领夸克在短短几年内实现了用户数量的快速增长,这无疑增强了阿里对于“AI to C”战略的信心。
目前,以吴嘉为中心,阿里智能信息事业群和阿里智能互联事业群已成为阿里“AI to C”战略的核心驱动力量。这两个事业群分别负责推进阿里在大模型和应用方向以及智能硬件方向的战略部署。虽然它们在工作风格和模式上存在差异,但在吴嘉的统筹协调下,它们将加强协作,共同承担起阿里“AI to C”业务的重要使命。
值得关注的是,夸克在2024年的用户增长呈现出三个明显的爆发期:年初、暑期、年底。这与豆包的用户增长节奏有所不同,反映出两者在用户增长策略上的差异。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夸克通过精准把握市场机遇和用户需求,从而实现了用户规模的快速扩张。然而,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夸克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需要持续创新才能保持领先优势。
夸克的工作风格和管理氛围与阿里内部的其他部门也存在显著差异。夸克被视为阿里内部的“超稳定”单元,具有离职率低、沟通成本低、团队配合默契等优势。夸克团队以年轻人才为主,重视校园招聘,团队成员充满活力,也更加简单纯粹。公司内部提倡“简洁、高效、直接”的工作方式,不鼓励过度追求技术炫技或繁琐的产品设计,而是更加注重效率和实用性,这种务实的风格或许是其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总而言之,尽管夸克在阿里巴巴的“AI to C”战略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并且展现出强大的实力和巨大的潜力,但其所面临的挑战依然不可小觑。夸克需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超越竞争对手,抢占市场先机,并在整合不同部门资源、加强协同合作方面做出更大的努力。考虑到市场窗口期有限,夸克必须抓住机遇,在这个关键的时间节点上脱颖而出,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确立自身的领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