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股由人工智能(AI)驱动的短剧风潮正在席卷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这种新兴内容形式,以其独特的创意和相对较低的制作门槛,迅速吸引了大量个体创作者的目光。他们利用AI技术,对诸如《白蛇传》、《鬼吹灯》等经典IP进行解构和再创作,衍生出充满想象力的“志怪”风格短剧。其中,不乏“男鲛人被掳禁女人房”、“落泪成珍珠”等情节猎奇、脑洞大开的内容,引发了观众广泛的讨论和关注。
例如,在抖音平台上,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基于AI技术重新演绎的经典故事。这些作品在技术呈现和创意表达上都展现出一定的探索性和创新性。为了进一步推动AI短剧的发展,平台也积极推出扶持计划。今年3月19日,抖音与即梦联合发起了“AIGC短剧联合招募计划”,旨在吸引更多创作者和团队参与到AI短剧的创作中来。从评论区踊跃的组队咨询来看,这一计划反响热烈,大量从业者正积极寻求合作机会。
商业化方面,AI短剧也初显潜力。在抖音上,已经出现了通过单集付费模式实现盈利的AI短剧,例如《兴安岭诡事》和《35岁社畜计划》,这些作品的成功证明了AI短剧变现的可能性。与此同时,红果短剧也推出了首部工业级AI动画短剧《玄幻:从拉二胡开始》,拓展了AI短剧的内容类型和表现形式。这些都预示着AI短剧在商业模式上拥有广阔的探索空间。
尽管发展势头迅猛,但作为文娱领域的新生事物,AI短剧仍存在诸多挑战和不确定性。从技术层面来看,目前图生文、3D大模型等关键技术分支尚未完全融合,整体工作流程也缺乏标准化和普及化。这些技术瓶颈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AI短剧的生产效率和规模化发展。换言之,AI技术距离真正实现“一键生成”高质量短剧,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然而,正是看到了AI短剧在题材创新、效率提升以及规模化生产等方面的巨大潜力,许多从业者纷纷选择入局,积极进行各种尝试。 在技术探索方面,早期的尝试已经取得了一些积极的成果。例如,去年7月,抖音与博纳影业联合推出的科幻短剧集《三星堆:未来启示录》,以及快手推出的奇幻题材短剧《山海奇镜之劈波斩浪》,都获得了不错的市场反馈。这些作品不仅展示了AI技术在影视制作领域的应用前景,也为后续的AI短剧创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从内容类型来看,目前AI短剧主要集中在科幻、玄幻、奇幻等“三幻”题材和动画领域。这主要是因为AI技术在这些领域具有更加明显的成本和效率优势。以聚力维度自主研发的全流程3DAI影视制作平台“赛博导演”为例,该平台可以将传统番剧的制作成本降低至1%,并显著缩短制作周期。这种高效的生产模式使得AI短剧在规模化生产方面具备一定的竞争优势。
当然,在实际的内容生产过程中,AI短剧仍然需要创作者进行大量的实践和探索。 由于受到技术限制,人物在不同场景中的连贯性和一致性仍然是AI短剧面临的一大技术难题。此外,工作流程的标准化和统一化也是制约AI短剧生产效率的关键因素。因此,如何梳理和优化工作流程,提高生产效率,是当前AI短剧发展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
尽管面临诸多挑战,但许多创作者对AI短剧的未来发展前景依然充满信心。他们认为,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工作流程的逐步完善,AI短剧有望成为一种全新的内容形式,为观众带来更加多元化和个性化的视听体验。同时,AI短剧也将为传统影视行业注入新的活力和机遇,推动整个行业的创新和发展。 未来,AI短剧能否真正突破技术瓶颈,形成一套成熟的商业模式,并持续产出高质量的内容,还有待进一步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