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5年4月2日特朗普政府提出“对等关税”策略以来,全球贸易摩擦不断升级,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加剧。如今,中美双方互征关税的比率已超过100%,这一前所未有的举措,正对高度全球化的AI产业产生深远且复杂的影响。值得注意的是,美国此前已经对中国AI发展实施了一系列限制措施,例如限制高性能AI算力的出口。而中国,也正在积极寻求并逐步形成自身的应对策略。
当前这场由关税引发的风波,其真正冲击可能并非早已受到出口禁令限制的AI供应链本身,而是全球AI产业在面对日益增长的不确定性时,所暴露出的更深层次的结构性问题和潜在裂痕。这种不确定性,如同难以预测的“黑天鹅”事件,正在长期影响全球AI的开放性、共享性、伦理共识以及产业协作,甚至可能重塑全球AI产业格局。
为了更全面地评估关税对全球AI产业链带来的挑战,我们首先需要厘清当前全球AI产业链的分工模式以及其与全球贸易之间的依存关系。通常,AI产业链可以大致划分为基础设施层、技术层和应用层三个主要层次。
其中,基础设施层主要涉及硬件芯片、服务器等。由于该层面高度依赖全球半导体产业的精细分工,与国际贸易的关联性极强,因此将首当其冲地受到关税政策的影响。具体而言,美国在高端制程工艺和AI芯片的设计与制造领域占据领先地位,中国正加速实现国产替代,欧洲则在光刻机等设备制造上拥有优势,日韩企业则在存储芯片和相关材料方面具有竞争力。因此,关税政策势必会对全球多国的AI硬件进出口以及AI基础设施建设,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在技术层面,以大模型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无疑是当前全球AI技术竞争的核心焦点。大模型的研发和训练,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基础软件框架、开源社区以及统一的技术标准和协议等。尽管这些要素本身可能不会直接受到关税的影响,但长期以来,它们都得益于开源精神、国际标准组织以及全球技术生态联盟的协作。然而,随着国际贸易关系的日趋紧张,这些国际协作机制也面临着潜在的中断风险。
当前,全球AI技术生态呈现出“中美并行”的局面。以深度学习框架为例,美国的TensorFlow和PyTorch,以及中国的PaddlePaddle和MindSpore,都在各自的优势领域拥有广泛的应用。一旦开源模型或相关协议受到限制,各国企业就不得不依赖自主技术生态。从长远来看,这可能会加剧中美AI技术的分离,形成相互独立的平行生态系统。
应用层主要体现在各种AI产品之上。关税政策可能会导致市场区域化,例如,产自中国的AI手机在美国市场的售价将会增加,从而影响其市场竞争力。然而,AI技术本身作为应用或终端设备的核心竞争力,其持续创新有望降低成本,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抵消关税带来的负面影响,并最终改变市场竞争格局。
尽管关税政策对AI商业化的最终影响可能需要较长的转化周期才能显现,但其对全球AI产业的冲击范围可能比我们最初预想的更为广泛。然而,由于中国AI基础领域已经通过国产替代建立了一定的冗余储备,并构建了相对独立的技术生态,从而降低了对美国单一AI生态的依赖风险,因此,关税带来的冲击烈度或许会比我们预期的要轻。
与此同时,对等关税也会给美国本土AI企业带来市场压力和成本上升,甚至可能反过来削弱其AI基础设施。美国企业可能会被迫将产能转移回本土或转移至盟友国家。然而,这一过程需要一定的建设周期,以解决电力、人力、厂房和交通等问题,这可能会拖慢其AI研发进度。
综上所述,关税政策所波及的范围表明,其对全球AI产业链的影响将是深远的。对于高度全球化的AI技术而言,这无疑是一场影响深刻的结构性变革。中美AI的渐行渐远可能带来一系列风险,包括技术生态割裂、知识共享受阻、技术交流中断、人才和资金避险、AI产业出现“平行世界”,以及双市场标准冲突,进而影响中国国产AI的出海战略。
面对这些挑战,中国AI产业需要在基础层加强自主芯片研发,以降低关税带来的成本上升;在技术层持续加强深度学习框架、高质量语料库以及基础开发工具的国产化;在应用层则需积极开拓全球市场,与国际AI产业伙伴保持合作与沟通。
对等关税给全球经济体带来的冲击,以及由此引发的对美国技术生态体系的不信任感,或许为中国AI提供了一个增强技术生态韧性的窗口期。通过吸引海外开发者使用国产化AI框架、开发工具、AI云服务等,可以进一步繁荣和壮大国产AI基础生态,从而在未来的全球AI竞争中占据更有利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