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北京亦庄举行了一场颇具创新意义的赛事——全球首届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企业、高校及科研机构共20支队伍参与,在21.0975公里的赛道上展开了一场科技与耐力的双重挑战。这项赛事不仅是对人形机器人技术水平的一次全面检验,也预示着未来机器人应用的广阔前景。
比赛过程中,各参赛队伍的人形机器人表现各异,趣味横生。“小巨人队”的机器人虽然身高并不占优势,但跑步时还不忘向观众挥手致意,展现出其友好互动的一面;有的机器人则不紧不慢,以“龟兔赛跑”式的节奏前进,甚至超越了途中跌倒的对手,令人忍俊不禁。这些细节都反映了当前人形机器人设计和控制上的多样性和探索性。
然而,赛事并非一帆风顺,也暴露出一些技术瓶颈。有“美女机器人”选手在起跑后不久便因故障退赛,还有的机器人甚至在比赛途中发生“头部脱落”的意外。尽管如此,仍有7支队伍克服重重困难,成功通过了13公里的观察站,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人形机器人在长距离运动控制方面取得的初步进展。
在众多参赛队伍中,来自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的天工Ultra机器人表现最为抢眼。它在没有更换机器人的情况下,以2小时40分42秒的成绩遥遥领先,率先冲过终点线。据了解,这款身高1.8米、平均时速达到10公里的全尺寸人形机器人,不仅在硬件性能上进行了全面升级,更通过技术攻关,实现了长时间稳定奔跑的能力。这一成绩的取得,标志着我国在人形机器人运动控制、续航能力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突破。
半程马拉松对于人形机器人来说,绝非简单的体能测试,而是对其整体技术实力的综合考量。21公里的赛程要求机器人完成约25万次精密关节运动的毫秒级协调控制、多模态感知的实时决策以及能源系统的持久续航。每一台参赛机器人都堪称一个复杂的“技术堆栈”,充分展现了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的最新融合成果。
天工Ultra机器人的成功并非偶然,而是创新中心与百度智能云强强联合的结晶。双方合作构建了具身智能大模型,为天工机器人赋予了更强的“智能”。备赛期间,研发团队经历了无数个技术攻关的日夜,从跑步算法的优化到关节结构的改进,再到电池续航的提升,每一环节都凝聚了团队的智慧与汗水。百度的加入,也为天宫Ultra提供了在大模型人工智能训练中不可或缺的算力支持。
值得一提的是,百度智能云还为创新中心提供了高质量的数据集支持。这些数据涵盖了人类跑步时的关节运动范围、位置、速度、姿态等多种信息,为机器人的运动控制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包”。通过持续学习和训练,天工Ultra机器人在马拉松赛场上得以展现出卓越的性能。这种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训练方式,将是未来人形机器人发展的关键方向。
总而言之,这场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不仅仅是一次技术比拼,更是一次面向未来的积极探索。它让我们看到了人形机器人在工业巡检、应急救援等长时间、复杂任务中的巨大潜力,也预示着机器人正从专用设备向通用助手的方向加速演进。伴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创新,我们有理由相信,人形机器人将在更多领域发挥关键作用,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做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