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甘肃临夏,为期数日的“非遗传习学堂”第二期能力提升培训活动近日圆满落幕。本次培训由快手公益联合甘肃一山一水环境与社会发展中心以及青海省年保玉则慈善基金会共同发起并举办,聚焦于甘肃、青海、山西三省的18位非遗传承人,旨在提升他们在数字时代的技能,助力传统技艺的传承与发展。
中国拥有极其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传承人群体数量庞大,超过十万人。然而,在偏远地区,许多非遗传承人面临着资金匮乏、关注度不足、传承困难、收入微薄、受众面窄等诸多挑战。这些困境不仅阻碍了技艺的传承和发展,也影响了传承人的生活质量。“非遗传习学堂”正是针对这一现状应运而生,其核心目标是通过系统性的帮扶措施,提升这些身处困境的传承人的技能,拓宽他们的市场渠道,从而让传统技艺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新的活力。
本次培训涵盖了内容创作、AI技术应用、非遗授课技巧、知识产权保护等多个方面,内容丰富且实用。参与培训的18位传承人所代表的技艺也十分多元,包括剪纸、景泰蓝、泥塑、德昂洒智书法、藏纸制作、唐卡绘画等。通过“资金资助+技能培训+传播推广”的综合性模式,“非遗传习学堂”打破了地域限制,助力传承人利用短视频直播平台,将非遗文化更便捷地传递给更广阔的受众群体。这种创新的传播方式,有效提升了非遗文化的社会影响力。
AI技术的深度融入是本次培训的一大亮点。讲师何浩结合快手自主研发的“可灵AI”工具,向传承人展示了AI在非遗传承与保护领域的巨大潜力。他不仅讲解了AI在内容创作方面的应用,还现场演示了如何利用AI进行短视频内容创作、文案撰写、素材快速生成等操作。会宁剪纸非遗传承人曹海仁在体验后感慨道:“过去创作一幅作品,光是线稿就需要两天时间,现在有了AI辅助,几分钟就能完成,创作效率和质量都得到了显著提升。” AI工具的引入显著降低了创作门槛,为非遗创作注入了新的活力。
此外,非遗项目进校园活动也为非遗文化的传承注入了新鲜血液。来自青海果洛州的传承人登德日和扎西兰加,与当地两所学校合作,共同开设了“可灵AI与非遗技艺”课程。孩子们在亲身体验AI技术后,对人工智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表示将努力学习,更好地传承并发扬本民族的特色文化。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激发了孩子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的责任感。
此次培训不仅注重理论知识的系统讲解,更强调实践操作能力的提升。兰州交通大学染缬艺术研究所负责人张宁围绕《非遗研学课程设计》进行了详细讲解,帮助传承人设计系统化的课程与授课方案,提升教学能力。势成咨询创始人韦栋则通过具体案例,深入剖析了非遗作品的版权登记、品牌运营以及应对侵权策略,为传承人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此外,讲师何浩还针对短视频账号运营、内容策划、视频拍摄及剪辑等实操问题进行了细致的答疑解惑,帮助传承人解决实际操作中遇到的各种难题。
培训结束后,传承人们还实地探访了林家遗址彩陶非遗工坊、茶马古市以及八坊十三巷等非遗文化街区。通过与当地传承人的深入交流,他们学习了非遗工坊的开设与运营经验,获取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非遗传习学堂”作为国内首个结合互联网平台优势的公益项目,自2024年启动以来,已成功支持了甘肃省、青海省和山西省共计20名身处困境的非遗传承人。通过非遗进校园、进社区以及版权合作等多种形式,该项目有效地推动了传统技艺的传承与活化。在科技与公益的双重助力下,快手为非遗传承开辟了一条崭新的路径,让更多的非遗传承人能够拥抱数字时代,共享科技发展带来的美好成果。这也为其他平台在促进非遗传承方面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