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5月16日,中国国家文物局在中国驻美国大使馆成功接收了美国史密森尼学会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返还的“子弹库帛书”第二卷“五行令”、第三卷“攻守占”。这标志着流失海外多年的珍贵文物终于回归祖国,也体现了中美两国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合作成果。
“子弹库帛书”分三卷,总字数超过900字,是我国发现的首个具有典籍意义的古书。 其对于研究中国古文字、古文献,以及中国学术史、思想史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堪称无可替代的源头性资料。这意味着通过研究这些帛书,我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战国时期的社会生活、思想观念和文化发展状况。
本次返还的两卷帛书内容,分别记录了四时十二月的宜忌事项,以及攻城守城的宜忌策略。这些内容反映了战国时期人们对于自然规律的认识,以及战争活动中的实用智慧,为我们了解当时的社会生活和社会文化提供了直接的证据。
1942年,这批帛书在长沙子弹库的一座楚墓中被盗掘出土,因此得名“子弹库帛书”。这种非法盗掘行为对文物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也使得文物流失海外,令人痛心。
它是目前已知唯一的战国帛书,也是迄今发现的中国最早的帛书。它的发现不仅填补了中国古代文化研究的空白,也为我们重新认识战国时期的历史提供了新的视角。
帛书被盗掘出土后,历经多次转手,于1946年非法流失至美国。文物流失的过程复杂曲折,也反映了当时文物保护工作的薄弱。
经历了长达79年的颠沛流离,这批国之瑰宝终于回归祖国,令人欣慰。这不仅是对中国文物保护工作的肯定,也是国际社会对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的积极回应。文物的回归,也激励着我们更加努力地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另外,国家文物局表示,将继续推动“子弹库帛书”第一卷“四时令”早日回归。相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剩余部分的帛书也必将回到祖国的怀抱。
PS:看过《盗墓笔记》的朋友对此应该很熟悉,当然里边没有长生的秘密。 这也说明了大众文化对历史元素的关注,但真正的历史研究远比小说和影视作品更加严谨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