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微信朋友圈支持Live Photo的更新引发热议,刷爆朋友圈并登上热搜榜。我们此前也对此进行了详细解读。
微信作为国民级应用,其每一次功能更新都能引发巨大的关注度,可谓流量的聚集地。
苹果Live Photo功能推出已近十年,早已为大众所熟知,但此次微信的更新再次点燃了大家对其的讨论热情。
2015年iPhone 6s发布会上首次推出Live Photo功能。
喜欢Live Photo的用户,称赞其动态效果生动鲜活,富有生命力。
而一些用户则对其并不感冒,认为照片打开后变为带有声音的短视频,甚至会录制到拍摄前的声音,影响用户体验。
安卓用户无疑感受最为强烈,看着iOS用户热烈讨论却无法参与其中。
因为微信朋友圈的Live Photo功能目前仅支持iPhone,安卓用户看到的只是一张静态图片。
虽然很多人第一反应是微信“小而美”的策略,但深入分析后,问题并非完全由微信一方造成。
安卓系统在其他平台如微博也面临类似的差异化待遇,大多数安卓手机只能查看Live Photo,无法发送。
根本原因在于Live Photo本身的复杂性,以及不同系统之间缺乏统一标准。微信的更新只是将这一长期存在的问题暴露出来。
Live Photo的原理并不复杂,它本质上是一张照片和一段最长3秒的视频,包含拍摄前后各1.5秒的片段。
简单来说,苹果的Live Photo是由两个文件组成的:一张.HEIC格式的图片和一段H.265编码的MOV格式视频。
更准确地说,例如在iPhone 15 Pro上,一张Live Photo由一个.HEIC后缀的图片文件和一个H.265编码的MOV格式视频文件组成。
通过Mac端查看Live Photo原文件,可以更清晰地看到这两个文件的组合。
iOS系统会自动识别照片文件的元数据中的标签信息,找到对应的视频文件,并将两者组合展示为动态照片。
苹果这种方法在iOS系统中运行良好,但在安卓系统中却遇到挑战。由于安卓系统通常会直接向用户展示文件和文件夹的结构,如果采用苹果的方案,则会直接暴露图片和视频文件的实际存放方式。
谷歌在Pixel 2上推出了动态照片功能,为了解决文件结构暴露的问题,它设计了名为MicroVideo(后更名为Motion Photo)的单文件标准,将视频、音频和元数据封装到单个文件中。
为了更好地理解,我们以一个实际例子进行说明:
下图是一张使用谷歌Pixel手机拍摄的安卓版动态照片,文件大小为8.13MB。
解压后,可以从中分离出3.89MB的图片文件和4.21MB的视频文件。
这与苹果Live Photo的逻辑相符,只是苹果采用两个独立文件,而谷歌则采用单文件封装。
那么,为什么安卓手机在使用动态照片功能上仍然存在诸多问题?
这与谷歌的策略有关。直到2024年7月,谷歌才正式发布Motion Photo 1.0标准。
这意味着从2017年到2024年,长达7年的时间里,谷歌没有公开其动态照片格式标准,导致安卓生态的碎片化严重。
因此,在今年7月之前,安卓系统缺乏统一的动态照片格式。这使得开发者难以适配各种安卓设备,导致了兼容性问题。
我们通过分析发现,华为、OPPO、小米、三星、魅族等厂商都采用了谷歌未公开的标准储存动态照片;而vivo则与苹果类似,直接保存图片和视频两个文件。
vivo的方案与谷歌和苹果都不兼容,导致了安卓阵营动态照片格式的混乱。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iPhone和安卓手机之间无法相互查看动态照片,开发者需要针对三种不同的方案编写代码才能实现全平台兼容。这增加了开发难度,也解释了为什么很多APP尚未很好地适配安卓平台的动态照片功能。
开发者更倾向于优先适配苹果设备,因为苹果设备相对较少,开发成本更低。
安卓微信朋友圈的动态照片功能仍在不断完善中。
安卓手机的动态照片功能能否得到改善,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国产手机厂商的推动。OPPO Reno 12系列与小红书的合作,率先实现了安卓手机在社交平台发布动态照片。
小米也宣布将在11月底支持小米手机拍摄的动态照片在小红书、微博、抖音等平台分享,其他厂商也正在跟进。
虽然动态照片的难题似乎即将解决,但仍需谨慎乐观。安卓阵营目前主要解决了动态照片的拍摄和分享,但用户体验方面仍有提升空间。苹果Live Photo的成功,也离不开其多样的使用方法和更完善的用户体验。
安卓阵营应该先解决动态照片的基本分享和查看问题,再考虑更高级的功能。
最后,我们来分享一个业内小道消息:
据传,iOS 19系统中,谷歌和苹果的动态照片文件标准将实现统一。届时,用户将能够在所有设备上互传和查看动态照片,开发者也只需适配一套标准。
但国产手机厂商和开发者仍需努力,争取让用户更快地享受到这一功能的便利,而不是等到明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