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网文风云:编辑、作者与平台的博弈之路

近年来,人工智能(AI)写作工具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渗透到网络文学界(以下简称“网文圈”),引发了一场深刻的变革。资深网文编辑花花,拥有三年以上的从业经验,她敏锐地察觉到AI投稿量正呈井喷式增长。她的邮箱几乎被AI稿件淹没,日均收稿量达到五六封之多,花花不禁感叹:“AI稿件今年真是泛滥成灾。” 这种现象并非个例,反映了AI技术对网文生态的巨大冲击。

面对海量的AI稿件,网文工作室的编辑团队不得不将“如何甄别AI作者与AI稿件”提上重要议程。 为了有效区分,编辑们创造性地使用带有调侃意味的“DS味儿十足”来形容AI稿件的特征,指的是那些充斥着机械化的精妙比喻、突兀的情节转折以及缺乏人类情感的 “人机感”作品。鉴于AI稿件可能对网文创作生态带来的潜在影响 ,部分编辑选择在社交媒体上发声,抵制AI稿件,并呼吁维护网文圈的创作净土。

网文编辑对AI稿件的抵触情绪日益高涨,同时也引起了网文平台的重视。 目前,包括番茄小说、晋江文学城、LOFTER在内的多家知名网文平台,已经陆续出台了针对AI稿件的判定标准或处罚措施。 虽然这些举措获得了一部分网文作者的支持,但也引发了另一部分依赖AI辅助写作的新手作者的焦虑和迷茫。 他们既不清楚AI写作的合理界限何在,也不了解平台的具体判定标准该如何理解和适用。

新手作者七七向记者透露,她在尝试使用AI进行内容扩充和润色写作后,作品在验证期的流量出现了明显下降。 她表示:“很多作者都遭遇了平台误判或被采取‘软封号’的情况”。面对这股AI风暴,一些网文作者选择了暂时停止发布新书,采取观望态度,希望事态平息后再重新回归。值得注意的是,这并非AI与网文圈的首次交锋。早在去年7月,就曾发生过“作者联合抵制番茄小说AI协议”的事件,当时就引发了广泛的关注。 经过一年多的发展,作为AIGC(AI Generated Content,人工智能生成内容)应用的前沿阵地,网文平台与AI的融合步伐也在快速前进。

当前网文圈的迷茫和困惑,实际上也折射出AI技术在现实世界落地时面临的一种普遍困境。 AI技术在概念上被视为提高创作效率的强大工具,但在实际应用中,这种技术尚不成熟,并且面临着多方博弈的复杂局面。“掀桌子”的主体,也从最初的网文作者变成了网文编辑。 花花表示,从去年12月开始,她收到的AI “水稿”数量激增。更有甚者,一天能收到五六篇,其中不乏重复投稿的“二道贩子”稿件。为了应对这种情况,编辑们也摸索出了一些甄别AI稿件的方法,主要包括:利用AI检测工具、凭借人工经验进行判断以及建立工作室内部的黑名单制度等。

尽管有多种甄别手段,编辑们仍然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与作者沟通,以避免误伤。 对于疑似AI稿件, 编辑会先与作者取得联系,要求作者提供自证材料,例如码字视频和文档历史记录等。花花强调:“我们通常不会‘一刀切’,都会先和作者沟通。” 关于如何定义“AI稿件”,编辑们很难给出精确的答案。 随着AI文风变得越来越丰富和多样,编辑们的甄别难度也在不断增大。 AI稿件往往存在胡乱拼凑的现象,例如,七猫编辑荔枝曾在一篇稿件中发现作者引用了晋江经典作品的台词,但作者却坚称是原创。 为了自证清白,作者需要提供详尽的章节记录和历史时间线等证据。

这些甄别方式让许多新手作者感到无所适从。七七提到,部分网文平台提供了AI润色功能,但当作者将经过润色的稿件提交到检测平台时,却发现AI生成概率极高,进而陷入 “难以自证” 的困境。 甚至有作者因为被读者评价“AI味儿太浓”而感到委屈:“你可以说我写得差,但不要说我的文像AI。” 这种委屈感反映了作者们在使用AI技术时所面临的尴尬,以及AI技术应用规范不明晰带来的负面影响。

于是,网文界似乎陷入了一个怪圈:平台鼓励使用AI辅助写作,作者在尝试后却需要主动进行AI检测以自证清白,而网文编辑则因为AI稿件的涌入而工作量骤增。平台对AI的暧昧态度也是导致这一困境的重要原因。 从内容规模来看,AI生成内容的数量正呈指数级增长。 网文大数据显示,2024年3月1日番茄首秀的新书数量达到5606部,与去年同期相比飙升了1302%。知乎“盐言小说”团队也表示,近期AI创作内容的投稿数量明显增加。

网文平台率先拥抱AI浪潮并不难理解。一方面,平台希望通过AI来实现降本增效;另一方面,平台也试图利用AI技术优化商业模式,探索更多变现手段。 然而,平台对AI的积极态度并没有在创作者层面得到完全落实。花花表示:“平台的思路是边拥抱边整治。” 一些编辑还提到,创作者对AI的态度被放大了:“平台封禁的其实是一直存在的批量生产无意义内容的账号,现在大家对AI太敏感了。”

AI网文风云:编辑、作者与平台的博弈之路

晋江文学城被视为 “打响了网文’反’AI第一枪”,但其态度也并非完全抵制AI。 晋江文学城站长冰心在文中提到,AI写作辅助是新生事物,原创性难以界定,“是否使用了AI的界定”更是一个难题。 这也是当前AI网文面临的最大困境: 如何界定作品的原创性? 如何评判作者的 “AI印迹”? 目前平台给出的判定标准大多聚焦于后者,通过建立AI写作辅助的 “分级制度” 来确立红线。 例如,晋江文学城将AI辅助分为文字型和创意型两类,并细分为不同级别。 其中,文字型校对级别、创意型要素级别和粗纲级别是被接受的。

面对AI带来的冲击,多位编辑认为,现阶段最重要的是平台推出针对性的AI原创界定标准,行业共同划定红线。 同时,创作者也需要调整心态:“目前纯AI文还是很容易识别的。” 花花强调,部分创作者和编辑因为AI而站到对立面,是编辑们不愿看到的局面:“网文圈已经够难够卷了,我们比任何人都希望网文生态能够朝着正向发展。”

AI网文风云:编辑、作者与平台的博弈之路

技术发展先行,平台和编辑的反应相对滞后,这种天然的时间差催生了一批“卖铲子”的人——无论是辅助AI网文的工具还是反AI的工具都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 例如,波形智能推出的AI辅助创作工具“蛙蛙写作”被OPPO收购;GPTZero公司依靠 “校验AI内容” 在一年半内营收数百万美元。 目前AI网文圈常见的工具除了大模型支持的chatbot外,还有星月写作、码哩写作等垂直类应用。

在社交媒体上搜索 “AI网文写作” 关键词,会涌现出众多服务商,他们有的提供网课,有的销售软件。 一家自称 “国内首个自研百万字一键成文小说垂直大模型” 的服务商透露了AI网文的 “赚快钱法则”:“建议你写女频,赚全勤就能拿到300-800元左右,你还可以不同平台卖废稿。” 然而,当被问及是否存在AI检测封号风险时,该服务商则建议作者避免找编辑签约。

中国社科院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网文产业市场规模达到了3000亿元人民币,网络文学创作者规模接近2500万,用户数量高达5.37亿。 这无疑是一个AI淘金的广阔市场。 网文圈独特的差异化生态也决定了AI创业的有利可图:创作者基盘大、需求差异化、付费意愿强,且创业者中不乏拥有网文写作经验的“大神”。

在这场AI风波中,批量使用AI写作的主要是新手小白用户和AI写作工作室,他们追求短期收益,并不在乎 “养笔名”。 这种情况加剧了网文圈的 “马太效应” ——头部作者吃肉,中腰部和底层作者只能喝汤。由于头部创作者的作品具有更强的“抗AI复制性”,他们的收入甚至不降反升。

面对AI的冲击,网文圈内部的态度也出现了分化:一部分 “技术乐观主义者” 已经开始积极尝试使用AI写作,并且总结出了 “去AI味儿提示词参考” 等经验; 而另一部分 “保守主义者” 则坚持手写,抵制AI稿件。 这其实是技术迭代过程中必然发生的现象,不同立场的碰撞与融合最终将推动网文行业找到与AI共存的平衡点。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可联系本站进行审核删除。
(0)
上一篇 2025年 3月 5日 下午8:07
下一篇 2025年 3月 5日 下午10:10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欢迎来到AI快讯网,开启AI资讯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