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亲情陷阱”:中老年群体如何防范“假孙子”与诈骗风险?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小米集团创始人雷军透露,他本人在去年的国庆假期中遭遇了AI换脸视频的侵权。有人利用AI技术,模仿他的声音和形象,在网络视频中扮演“代言人”或“替身”,以此进行商业活动或其他目的。雷军表示,他曾考虑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身权益,但发现当前法律体系对于此类新型侵权行为的界定和处理尚不完善。现有的法律框架,主要依赖于隐私权、肖像权和名誉权等相关法律进行诉讼,而在实际操作中,这些法律通常需要量化具体的损失,这使得维权之路充满挑战。

AI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AI生成的真人形象在社交平台上屡见不鲜,并且逼真程度已经达到了以假乱真的地步。雷军的遭遇并非个例,在诸多“AI骗局”中,中老年人群体由于对AI技术的认知不足,更容易成为受害者。例如,陆俊(化名)的奶奶每天都会观看一个AI生成的胖小孩短视频,尽管陆俊多次提醒奶奶视频的真实性,但奶奶依然乐此不疲,认为这些视频能够带来快乐。这反映了AI内容在情感层面上对特定人群的吸引力。

这些AI账号往往通过“套近乎”、讲述“人生哲理”等方式与中老年群体建立情感连接,从而获取信任和关注。更进一步,一些AI账号开始利用这份“信任”进行商业变现,通过橱窗带货等方式盈利。例如,视频号“·古元·”发布的短视频,通常以“我的宝贝姐姐”作为开场白,围绕老年女性的日常生活展开内容创作,之后引导用户点击主页关注和下单购买商品。尽管该账号发布的视频数量并不算多,但其橱窗商品的销量已经突破了三位数。这种现象揭示了AI技术在精准营销方面的潜力,同时也凸显了其潜在的风险。

AI“亲情陷阱”:中老年群体如何防范“假孙子”与诈骗风险?

除了情感内容,养生内容也是AI账号“收割”老年人的重要领域。一些AI账号利用老年人的同理心进行商品推销,更甚者,直接利用AI换脸技术进行诈骗活动。据报道,去年曾发生过一起案例,一位江西老人被AI换脸视频所迷惑,执迷于与虚拟的网络“男友”——一个AI模仿的“靳东”形象,甚至想要贷款200万元给这位“男友”拍戏。另一起案例中,诈骗犯利用Deepfake深度伪造技术制作了公司高层发言的虚假视频,诱导员工进行转账汇款。这些案例充分表明了AI技术在制造虚假信息和进行诈骗方面的巨大威胁,对社会安全构成了潜在风险。

AI“亲情陷阱”:中老年群体如何防范“假孙子”与诈骗风险?

面对AI技术滥用所带来的问题,社会各界已经开始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多位全国政协委员和科技企业代表提出了加强AI安全监管的建议和提案。与此同时,各大互联网平台也在不断加强对AI生成内容的治理力度,陆续推出针对AI内容管理的相关政策。例如,腾讯等多家互联网公司正在积极研发检测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第三方工具。这些工具主要通过相似检索、内容检测以及水印追溯等技术手段来鉴别AI生成的内容,从而降低虚假信息传播的风险。然而,如何平衡技术发展与用户权益保护,仍然是当前面临的重要挑战。

AI“亲情陷阱”:中老年群体如何防范“假孙子”与诈骗风险?

为了进一步规范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的管理,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也发布了《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征求意见稿)》。该办法旨在通过对AI生成合成内容进行明确标识,从而提高公众的识别能力,并为相关监管部门提供依据。这些规定和监管政策的逐步落地,将为AI治理提供更有效的手段,有助于减少公众被AI技术蒙骗的事件发生,构建更加健康、安全的网络环境。然而,监管的完善需要持续进行,以适应不断发展的AI技术带来的新挑战。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可联系本站进行审核删除。
(0)
AI快讯网编辑-青青AI快讯网编辑-青青
上一篇 2025年 3月 13日 下午12:24
下一篇 2025年 3月 13日 下午2:05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欢迎来到AI快讯网,开启AI资讯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