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in科技8月5日消息,据媒体报道,潜水员樊继伟在17米深的海域作业时,意外遭遇了从业十年未见的壮观场景——整片海底礁石缝隙间密密麻麻挤满海螺,形成延绵不绝的“海螺地毯”。
这位资深捕捞者手持气瓶缓慢穿行于泥沙间,每小时仅能推进500米却可装满两个50斤网兜,三小时作业竟收获195斤海螺,单日收入突破3500元。
青岛海洋渔业专家分析,今年夏季黄海海域水温较常年偏高0.5℃,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为海螺提供了充足饵料。这种温度的适度升高,往往会促进特定海洋生物的生长和繁殖。过高的水温则可能适得其反,对生态系统造成负面影响,因此0.5℃的偏高是比较理想的范围,能够兼顾生物的生长需求和生态平衡。
同时,近期台风外围气流扰动海底,将沉积的营养物质带至表层,进一步刺激了海螺繁殖。海洋中的营养物质是维持生命活动的基础,台风等自然现象引起的沉积物扰动,可以打破原有的物质分布平衡,将深层或被掩埋的养分释放出来,为海洋生物的生长和繁殖创造了更有利的环境。这种现象虽然偶然,却揭示了海洋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动态性。
多重因素叠加,造就了这场十年难遇的丰收。这说明了海洋生态环境的复杂性,生物的爆发并非单一因素作用的结果,而是多种环境条件的综合影响。这种“撞大运”式的丰收,对于当地渔民来说无疑是极大的鼓舞。
此外,专家表示,这种局部海域的资源富集现象,是海洋生态系统自我修复的积极信号。资源富集不仅意味着短期内的渔业繁荣,更可能反映了该区域海洋环境的改善,为渔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然而,这种现象也并非没有潜在风险,过度捕捞可能会迅速消耗掉积累的资源,破坏生态平衡,因此需要谨慎对待。
但同时也提醒,在欣喜之余更要注意可持续捕捞,避免涸泽而渔。这是一种重要的生态保护理念,即在享受生物资源的同时,必须考虑到长远的生态健康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采用科学合理的捕捞方式和配额,定点、定量、定时的捕捞,能够确保资源的长期稳定供应,也能为后代留下宝贵的海洋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