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周鹏-刘春森团队《自然》再发:二维-硅基混合闪存芯片获突破

突破!二维材料与硅基的“量子纠缠”,闪存的下一个时代已现曙光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存储的边界从未停止拓展。从海量数据的吞吐到极致的低功耗需求,每一次技术的迭代都牵动着整个数字世界的神经。近日,复旦大学周鹏教授与刘春森教授团队在《自然》(Nature)杂志上发表的重磅研究,无疑为闪存技术的发展打开了一扇崭新的大门。这一次,他们聚焦于一个曾经被认为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将备受瞩目的二维材料与成熟的硅基技术巧妙融合,并成功构建出高性能的二维-硅基混合架构闪存芯片

这项突破性的工作,不仅是对基础科学前沿的有力探索,更是对未来数字基础设施发展的深度赋能。它预示着,我们熟悉的闪存技术,将迎来一次深刻的变革。

破局关键:跨越两种材料的“鸿沟”

长期以来,二维材料(如石墨烯、二硫化亚铁等)以其独特的电学、光学和机械性能,被视为下一代电子器件的“明星选手”。它们质地极薄,可以实现更高的集成密度和更快的响应速度。然而,如何将这些“新贵”与我们庞大且成熟的硅基半导体产业“嫁接”,一直是困扰学界和产业界的巨大难题。

复旦团队的这项研究,正是瞄准了这一核心痛点。 他们并没有简单地将两种材料“堆叠”,而是另辟蹊径,首创性地提出并实现了二维-硅基混合架构。 这意味着,他们找到了让二维材料的优异导电性、高载流子迁移率等特性,与硅基技术的精湛制造工艺、稳定可靠性以及巨大的产业生态实现“量子纠缠”的可能。

首创混合架构:性能跃升的“秘密武器”

相较于传统的闪存芯片,复旦团队的二维-硅基混合架构闪存芯片,在性能上实现了显著的飞跃。其关键在于,通过巧妙的设计,能够有效地规避传统单材料闪存的物理瓶颈。

  • 读写速度的“质变”: 二维材料所带来的高载流子迁移率,使得数据在存储单元内的传输速度大大加快,从而显著提升了闪存的读写效率。这意味着,无论是大型文件的传输,还是海量数据的实时处理,都将拥有前所未有的流畅体验。
  • 能耗的“深度优化”: 极高的性能往往伴随着巨大的能耗,这是制约当前高性能存储器件发展的一大难题。而该混合架构在保证高性能的同时,对能耗进行了精细的控制。这对于移动设备、物联网终端乃至数据中心等对功耗极为敏感的应用场景,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有望大幅延长设备续航,降低运营成本。
  • 可靠性的“坚实保障”: 硅基半导体产业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已经建立了成熟的制备工艺和质量控制体系。将先进的二维材料集成到成熟的硅基平台上,不仅继承了二维材料的优越性能,更获得了硅基工艺带来的高可靠性和稳定性,为闪存的长期稳定运行打下了坚实基础。

展望未来:存储新纪元的开启

复旦大学周鹏教授与刘清森教授团队的这项研究,不单单是一项学术上的突破,更是一次面向未来的前瞻性布局。它成功地将两种代表着不同技术方向的材料,以一种全新的方式融合在一起,为解决当前闪存技术的性能瓶颈和能耗问题,提供了极具潜力的解决方案。

这项创新性的二维-硅基混合架构,为开发更高密度、更快速度、更低功耗的下一代闪存器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和实验基础。未来,我们有理由期待,这项技术能够逐步走向产业化,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智能手机、电脑,乃至未来的自动驾驶、元宇宙等前沿应用,带来前所未有的存储体验。

这场由二维材料与硅基技术碰撞出的“火花”,无疑为存储技术的未来点亮了一盏明灯,也让我们憧憬着一个更加智能、高效、互联的数字世界。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可联系本站进行审核删除。
(0)
上一篇 3天前
下一篇 3天前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欢迎来到AI快讯网,开启AI资讯新时代!